>>您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2021 -> 先行区 -> “六新六特六优”产业看发展
做精农业 银川踏上特色发展路
2021-12-07 17:11:01   
2021-12-07 17:11:01    来源:银川日报

  刚刚闭幕的银川市第十五次党代会提出要着力做精农业,坚持以水定地、以水定产,加快发展现代都市农业、高效节水农业,积极发展酿酒葡萄、枸杞、长枣等特色优势种植业,稳步发展“牛羊鸡鱼”等现代养殖业,加强品种、品质、品牌建设,推动一产“接二连三”。

  做精农业,关键在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发展。“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银川围绕首府粮食安全战略,提出要不断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构建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积极发展种植业,科学发展养殖业,着力发展休闲农业,大力发展加工业,面向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的方向,对标银川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示范市目标,科学确定发展定位。

  做精做强特色农业

  当前,银川立足市情,积极发展“一白两绿”“一紫两红”等种植业,科学发展牛羊鸡鱼等养殖业,着力发展“一高三新”休闲农业,大力发展“两头两尾”加工业,建设五个农业产业强镇,构建具有区域比较优势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这对农业人来说将是全新的挑战。

  银川市农业农村局局长马元文介绍,“一白”指优质水稻,“两绿”指绿色瓜菜,“一紫”指酿酒葡萄,“两红”指现代枸杞和灵武长枣,“一高三新”则是指高效益、新主体、新业态、新模式;“两头两尾”指的是粮头食尾、农头工尾。“我们将围绕产业布局区域化,保持传统,提升特色,提质增效,进一步优化集聚都市现代农业产业空间布局。”马元文说道。

  未来五年,银川市将按照“宜粮则粮、宜农则农”和“以水定地、以水定产”原则,做好土地适宜性评价和水资源约束,确保粮食安全。坚持市场导向,深挖特色优势,积极发展优质粮食、绿色瓜菜、酿酒葡萄、现代枸杞、灵武长枣、现代花卉等产业。

  兴庆区农业农村和水务局局长赵艳华表示,将坚持“一村一品”“一村多品”发展规划,精心谋划产业项目,坚持长短结合、以长补短,在发展好现有种植养殖业的基础上,优先选择发展适合多数移民群众的产业。

  “结合移民致富提升行动,致力打造月牙湖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掌政花卉种植基地,主要发展蜜瓜、菌菇、无花果、蟠枣、花卉等高附加值产业,建立‘流转土地分利一批、温棚收租分红一批、产业用工就业一批、反租倒包发展一批’的‘四个一’利益联结机制,让移民分享增值收益。”赵艳华说。

  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农业

  “十四五”时期,银川以改革为轴,将目标瞄准现代都市农业,构建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迎来全新发展时期。

  新起点,迈步新征程。金凤区农业农村局局长王小梅表示,未来五年,金凤区将贯彻落实市第十五次党代会精神,持续优化现代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现代都市农业。以特色产业发展为抓手,加强品种、品质、品牌建设,优品类、提品质、强品牌。加快标准园区建设,探索打造蔬菜生产、加工、销售、研发、服务等相互融合和全产业链开发为一体的智慧农业产业融合园,推动一产“接二连三”。

  兴庆区也将因地制宜培育发展奶产业、花卉产业等特色产业,加快培育以骏华、玖加玖等为代表的奶牛智慧牧场,以爱必达、宏茂等为代表的花卉企业。同时,将打造花卉、辣椒、麒麟瓜、鱼菜共生等“十大农业公园”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抓手,积极引导企业、合作社规模种植养殖,发展都市精品农业,提升“兴庆果蔬”“兴庆花卉”“兴庆鲜奶”等品牌效益,推动农业高效发展。

  大力发展高效节水农业

  水是农业生产命脉。面对一方面粮食连年丰收,另一方面水资源约束趋紧的现状,银川坚持以水定地、以水定产,推广节水灌溉技术、优化种植结构、创新水资源管理制度,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高效节水农业可持续发展路径。

  “西夏区将以水权、水价改革为目标,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实行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西夏区农业农村和水务局局长张小莉介绍,西夏区将从推进农业深度节水控水工作、加强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快推进再生水利用三个方面答好西夏“水试卷”。

  具体说来,西夏区将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加大骨干渠系和末级渠系改造力度,改进畦田灌溉技术,加强田间管理,全面推进农业节水工作,提高农业节水灌溉水平。各行业将坚持节约管理、发展并重的发展思路,在有限的水资源情况下,采取科学管水、生态养水、行业节水的举措,加快推进用水方式由粗放向节约集约转变,提高用水效率。工业企业将秉持“节水即治污”理念,以再生水资源化利用为突破,将再生水纳入水资源统一配置,用于生态补水、绿化用水。同时通过实施节水工程,加强监督管理,积极探索水权交易市场,加快推进用水方式由粗放向节约集约转变。

  贺兰县将围绕“节水农业”采取综合手段明确农业节水路径,坚持把秋冬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与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等工作相结合,加快节水灌溉技术推广,促进节水灌溉与农技、农艺、农机和智慧农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喷灌、滴灌为主的水肥一体化精准灌溉,农业灌溉从单一的大水漫灌模式转变为农业综合集成技术模式,功能从单一的灌溉供水转变为水、肥、药的综合供给,全力破解农业与节水矛盾,实现农作物优质高产、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双赢”。(记者 梁小雨 肖梦琪 詹思佳 李阳阳)

【编辑】:张静
【责任编辑】:张静